星期四, 4月 26, 2012

星期日只搭紅色的交通工具 -- "好想藝術"

只飛帶到刑亮訪問、Make a Change 和佛教藝術展片段就可以了.


 Make a Change 錄像(概念製作:白雙全 程展緯 馬晉德 曹希文) 以行為使交通工具這壓迫、乏味的空間變得詩意, 和陌生人增加了聯繫, 而且對我們被逼使用交通的方式不無綿裡藏針的批判。把當中的句子打出來的話不是成了一首美好的詩嗎? "佔領陌生人的空間.../讓座給年輕人/在地鐵廣告裡尋找不開心的臉/...乘搭一架私人的公共飛機/在小輪上竭力平靜一杯水/為下個跟你上車的人付車費/星期日只搭紅色的交通工具/在車頭的人向車尾的人揮手。..."
但那...主持的稿可不可以那麼白痴!!是非常嚴重的白痴。他們是躺著呻悶呻了好幾分鐘, 怕悶才去玩一下"藝術". part II那個女的說自己唔係中女係少女那段更加唔鳩知做乜. 還有, 雖然場景和吊物件的主題美術設計很美, 但真受不了那背後的意識形態-- 藝術就是咖啡 (男主持提了至少兩次咖啡), 而那美麗的廠景只是得閒冇野做hae爆又要去泡咖啡館的肉身展現,總之只是裝點城市, 美化閒暇, 本身的重量和深度從不觸及。 好想藝術第一集

星期一, 4月 16, 2012

電影節小筆記II

趁還記得—

《心在跳》Restless – Gus Van Sant

問題是死亡太輕了吧。雖然說現實已經太沉重電影就清新一下吧。但廿年前的《不羈的天空》一路走來變了《一公升的眼淚》有點難以接受。電影的前半部份的輕盈跳脫是好看的(跳進別人的喪禮、在墳前向先人介紹女主角、背誦雀鳥知識、穿復古服飾…),到了後來生離死別出入醫院就變得感傷拖沓了。我們的感情99.99%都是因為一點也不淒美的磨損、失去靈光而成陌路人,有幾可是因為未開花結果就「香消玉殞」呢?甚至連病危的短髮也美得如星級理髮師作品,莫說病患必經之皮膚潰爛大小二便失禁……。

未開始的總是美,帶回家裡就變了牢籠,所以出軌是永恆的主題。我不巧選了三齣描述婚姻衰敗的片子:



《The Deep Blue Sea》(Terence Davis)或許有人會覺得悶,但它大致把整個激情衰敗的過程紀錄下來,但喜歡老英式作品的我覺得蠻到位。故事雖然簡單,但有幾幕的對白頗引發思考:戰鬥機師情人和女主角在博物館的爭吵(對他來說畢加索的畫就像一包碎瓷器—她想要為知識文化辯護時,他說,「戰爭不就是我這種人為你們這種人打的嗎?」)、這位薄幸男的心聲:「誰叫你第一個向你求婚的你就嫁(指她的白髮法官丈夫)、第一個誘惑你的男人(指他自己)你就愛?」,還有房東太太對女主角關於何謂真愛的訓話(就是為老伴換尿布和換尿布。這我不完全認同, 居然某TBB劇鍾景輝+李司棋+麥包+伍姑娘也帶出過同樣的訊息)。最後女角變成死纏爛打甚至尋死實在有點melodramatic, 但我喜歡電影的處理—鏡頭從屋內pan出來見到有點髒亂的倫敦街景(她卻不離開丈夫的話可是個Lady,不用住到這種地方),和片子開頭她第一次尋死時一模一樣。我們只會不斷重覆錯誤,因為,我本如此。有些東西就在你我的血液裡,你得聽它的,即使它把你毀滅。嗯,女主角(Rachel Weisz) 的美麗優雅也是增強我的old school偏好的原因。

另一齣《Take This Waltz》故事幾乎一樣,就是女子感婚姻生活鬱悶,遇上心動的另一位,卻發現激情變成一起刷牙時又繞回原處。這種近乎真理的頓悟本無甚可挑剔,問題是電影在呈現生活細節之同時,真的—很—悶。首先是鏡頭無時無刻close up聚焦在女主角(Michelle Williams)本已五大三粗的身型及哭笑不分的扁平臉孔上多到不必要的地步,而當她投訴食譜作家老公太悶的時候(他獨沽一味,he is always making chicken),那麼她呢? 劇情交代她做一點自由撰稿,但工作好像不上她心而她大部份時間在無所事事(至少那些鏡頭拍成如此),談話也不見得很有內容(她那新男友至少會畫不打算展出的畫和去拉人力車),於是她的新激情不見得比和老公五周年無話可談的晚飯有趣很多而坐著老是換腳的我一點也不覺得出奇。老是喊悶的人只會令身邊(本身並不覺悶)的人覺悶。



有點驚喜的是修復經典《行屍走肉》。婚姻的鬱悶一開始已跳過,仙丹靈藥只有一顆:離婚。男主角自願退出,好成全與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教庭和法庭都不允許離婚,由是展出一連串鬧劇和悲劇。攝影和剪接都很具表現力和感染力,而本身也是導演和蒙太奇理論家的男主角的眼神銳利,臉上的戲十分有氣勢(我們聽不到他的聲音),觀眾震攝了,卻打動不了麻木不仁的法官和教士。(只是這個鋼琴伴奏有點令人頭暈。當妻子和情人在壓抑地彈琴的時候,至少透過他們的蕾絲衣袖可換一點點柴可夫式的古典吧?)

於是,關於這個連電影魔法也無法美化的問題,我傾向同意Terence Davis:「真愛就是向你最愛的人說:『如果沒有我你活得更好,你便走吧。』」(電影節特刊擇自Time Out London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