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18, 2009
超爆的台灣*六*四*記事簿
友人從台灣回來,我收到意想不到的手信—一本以貓貓旅行為主題的2010年記事本子。我自己選的話會選內頁沒有圖畫的,但朋友送的,一定會用。仔細看本子裡的圖畫,貓貓遊走巴黎、倫敦、日本、南極、台北,但令我不知是驚還是喜,抑或是既驚且喜的,是當這隻蓄小鬍子、戴禮帽的貓大哥到了北京,遊完長城/兵馬俑後,就在三架坦克車前倒下,還流了很多血。也許是怕年輕的用家看不明,還在肚子上寫上兩個數字。
真是有情有義的產品設計師。我心想,他/她是如何逃過老闆法眼的……還是具社會意識的企業的心思? 我現在最希望的是,這件屬於文具類的產品能順利出口各大中華地區…
星期二, 8月 11, 2009
灰飛煙滅
灰飛煙滅。什麼也沒有了,只燒出一個洞。像小時候生病,燒退後皮膚上還有殘熱,輕輕一觸是刺激的微痛。
像數年前經常要走在晚間的駱克道,一街的脫衣舞酒吧門前,女子們總在一起燒衣拜神。灰一燒出來就吹散了。也有一家門前有張小桌子,有個孩子在做家課,也有貓。
只覺得胸骨裡面空空如也,原來在裡面的器官偶爾被燒出來的大洞形成的壓力拉扯著。
我站著,底頭看自己造的廢墟。我不能就這樣把愛聽歌劇的孽戀女子浸死在浴缸裡然後回去和老妻過著幸福的中產生活。因為我就是浴缸裡面的那個,而她原先也有生活的。雖然她死了。到底是誰攪擾了誰。
像數年前經常要走在晚間的駱克道,一街的脫衣舞酒吧門前,女子們總在一起燒衣拜神。灰一燒出來就吹散了。也有一家門前有張小桌子,有個孩子在做家課,也有貓。
只覺得胸骨裡面空空如也,原來在裡面的器官偶爾被燒出來的大洞形成的壓力拉扯著。
我站著,底頭看自己造的廢墟。我不能就這樣把愛聽歌劇的孽戀女子浸死在浴缸裡然後回去和老妻過著幸福的中產生活。因為我就是浴缸裡面的那個,而她原先也有生活的。雖然她死了。到底是誰攪擾了誰。
星期六, 8月 08, 2009
星期四, 8月 06, 2009
星期二, 8月 04, 2009
颱風語言的想象空間
颱風來的時候,無論在辦公室或者家裡的朋友都會大叫「嘩掛八號風球啦」,甚至更可愛的「掛八號波」。記得小時候新聞報導員會說:「X號風球現正懸掛」,而初中英文課就會教「Typhoon signal No. X is hoisted」,雖則那時不知道到底hoist了什麼。但現在形像化的「風球」都說成虛幻的「強風信號」,而具動感的「懸掛」則變成冷冷的「現正生效 / is in force」。「颱風」則變成更科學化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這是因為以前打風的時候真的會高掛一隻隻像T字或者聖誕樹的巨形標誌,我好像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過。而現在這些立體的颱風標誌都退役了,於是自2002年起就取消「懸掛/ hoisted」等相關字眼。
「熱帶氣旋」、「戒備」、「烈風/暴風」、「颶風」等詞比俗稱「颱風」及「X號風球」更為準確也更豐富,改用亦無可厚非,甚至可以用來教學生用詞的變化,英文版也有strong wind、gale、storm force winds、hurricane等不同強度的詞語,不要一味的寫「好大風 / very big wind」。但是,「懸掛」也其實只是比喻,沒有人會因為沒有真的掛上一塊大鐵而生你的氣,但這個「掛風球」的說法既生動又有力,比官樣的「生效」強得多,因為「掛」是一個看得見的動作,一掛了,打工仔就要立刻趕回家;而「生效」通常用在法例、規條上,如某條例將於X年X月X日生效,在紙上發生,而時間性是一整天的(雖然你可說是午夜12時),失去了那個幾點鐘「掛波」的即時性。
正如出版社叫「press」,因為以前的印刷是用活字凸版,用相對原始的機器壓(press)下去的,現在都用電腦排版了,但我們不會叫Oxford University Press改名吧。
想像是需要的,要不然也不會給這些「熱帶氣旋」們改「溫黛」、「雪麗」、「浣熊」、「天鵝」這些可愛的名字。
維基:
(「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香港各區的警署及港內的海事署、天文台都會以懸掛信號標誌的方式通知各地市民(特別是漁民)當時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在1960年代,全香港共有42個地方會懸掛警告信號。隨着通訊的發達,懸掛信號漸被淘汰,最後一個在長洲的信號站在2001年12月31日關閉。從此香港的懸掛風球亦成為歷史,正確的說法變成是「發出信號」,「除下信號」亦變成「取消信號」。」)
「熱帶氣旋」、「戒備」、「烈風/暴風」、「颶風」等詞比俗稱「颱風」及「X號風球」更為準確也更豐富,改用亦無可厚非,甚至可以用來教學生用詞的變化,英文版也有strong wind、gale、storm force winds、hurricane等不同強度的詞語,不要一味的寫「好大風 / very big wind」。但是,「懸掛」也其實只是比喻,沒有人會因為沒有真的掛上一塊大鐵而生你的氣,但這個「掛風球」的說法既生動又有力,比官樣的「生效」強得多,因為「掛」是一個看得見的動作,一掛了,打工仔就要立刻趕回家;而「生效」通常用在法例、規條上,如某條例將於X年X月X日生效,在紙上發生,而時間性是一整天的(雖然你可說是午夜12時),失去了那個幾點鐘「掛波」的即時性。
正如出版社叫「press」,因為以前的印刷是用活字凸版,用相對原始的機器壓(press)下去的,現在都用電腦排版了,但我們不會叫Oxford University Press改名吧。
想像是需要的,要不然也不會給這些「熱帶氣旋」們改「溫黛」、「雪麗」、「浣熊」、「天鵝」這些可愛的名字。
維基:
(「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香港各區的警署及港內的海事署、天文台都會以懸掛信號標誌的方式通知各地市民(特別是漁民)當時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在1960年代,全香港共有42個地方會懸掛警告信號。隨着通訊的發達,懸掛信號漸被淘汰,最後一個在長洲的信號站在2001年12月31日關閉。從此香港的懸掛風球亦成為歷史,正確的說法變成是「發出信號」,「除下信號」亦變成「取消信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