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7, 2006
蘇絲黃在2006年搞乜鬼?
好不容易避過了擁擠在紅地氈上穿高跟鞋旗袍或清裝的貴賓,我在沙田大會堂看了香港芭蕾舞團的'蘇絲黃'。
芭蕾版的故事結構大概跟195x年的電影差不多 -- 充滿東方神秘異色的'香港'風情、酒吧的紙醉金迷、穿旗袍的長腿中國美女等這些賣點全部齊備。敍事部分很簡單,佔比重最大的是酒吧的連場熱鬧群舞場面。Big band和金光閃閃 (衣服的閃亮銀片和雪白玉腿)的舞蹈員以拉丁舞混合芭蕾,成功營造出舞廳般火辣辣的場面。 但一整晚我都在看漫天飛揚的大腿,有點懷疑真的到了大富豪。
雖說看故事芭蕾/舞劇不在於看故事,其中的舞蹈才是重點,但故事能否引領或說服觀眾感受到舞劇中的情感也是重要的(如果編舞有這個意思)。舞劇中的蘇絲黃跟洋畫家一見鐘情,一夜纏綿後她(之前跟別人生下的)的兒子神秘死亡,接著是媽媽生迫她接受警官的追求(比較像非禮),她被他高舉幾十次後不情願地跟了他走,之後她折返無人的酒吧,洋畫家便與她共舞然後接吻落幕。我想沒有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不明白那兒子跟這個故事的關係,而他們的愛情故事又好像簡單了一點。至少電影版的蘇絲黃比較有血有肉——她既要強又痴情,內心的’婊子’與’處女’不斷交戰,要扮富家女來平衡當吧女所受的心靈損害,所以她與洋畫家其實是經歷了一段心理戰才能走在一起的。而山泥傾瀉一幕有它的作用: 一邊要反映香港人居住山邊木居的現像(電影裡的木屋居民像野人),一邊讓因失業而自暴自棄的洋畫家瘋狂的要找回蘇絲黃,令他們重逢後感情更深。
舞劇中的'中國元素'也真教人費解 -- 為什麼香港街頭會有人跳絲帶舞,捧著鳥籠的阿伯為什麼會穿織錦短褲,而拜祭亡兒的蘇絲黃為什麼連香也掉進元寶裡一起燒呢?
而當之前不少舞蹈工作者都演過有關’蘇絲黃’的舞作,而他們都是再創造或戲虐、或批判,那麼現今全套搬演這個一般人都覺得不合時宜或者’政治不正確’的故事,就需要一個很強的理由,又或者只是勇氣可嘉?若果這些都不重要,剩下的就只有連場靡靡之音了。
也有喜歡的:足料的50年代大傘裙、大樂隊、懷舊水晶燈,和一向優雅但能變身風情萬種的舞蹈員。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