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04, 2009

颱風語言的想象空間

颱風來的時候,無論在辦公室或者家裡的朋友都會大叫「嘩掛八號風球啦」,甚至更可愛的「掛八號波」。記得小時候新聞報導員會說:「X號風球現正懸掛」,而初中英文課就會教「Typhoon signal No. X is hoisted」,雖則那時不知道到底hoist了什麼。但現在形像化的「風球」都說成虛幻的「強風信號」,而具動感的「懸掛」則變成冷冷的「現正生效 / is in force」。「颱風」則變成更科學化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這是因為以前打風的時候真的會高掛一隻隻像T字或者聖誕樹的巨形標誌,我好像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過。而現在這些立體的颱風標誌都退役了,於是自2002年起就取消「懸掛/ hoisted」等相關字眼。

「熱帶氣旋」、「戒備」、「烈風/暴風」、「颶風」等詞比俗稱「颱風」及「X號風球」更為準確也更豐富,改用亦無可厚非,甚至可以用來教學生用詞的變化,英文版也有strong wind、gale、storm force winds、hurricane等不同強度的詞語,不要一味的寫「好大風 / very big wind」。但是,「懸掛」也其實只是比喻,沒有人會因為沒有真的掛上一塊大鐵而生你的氣,但這個「掛風球」的說法既生動又有力,比官樣的「生效」強得多,因為「掛」是一個看得見的動作,一掛了,打工仔就要立刻趕回家;而「生效」通常用在法例、規條上,如某條例將於X年X月X日生效,在紙上發生,而時間性是一整天的(雖然你可說是午夜12時),失去了那個幾點鐘「掛波」的即時性。

正如出版社叫「press」,因為以前的印刷是用活字凸版,用相對原始的機器壓(press)下去的,現在都用電腦排版了,但我們不會叫Oxford University Press改名吧。

想像是需要的,要不然也不會給這些「熱帶氣旋」們改「溫黛」、「雪麗」、「浣熊」、「天鵝」這些可愛的名字。


維基:
(「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香港各區的警署及港內的海事署、天文台都會以懸掛信號標誌的方式通知各地市民(特別是漁民)當時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在1960年代,全香港共有42個地方會懸掛警告信號。隨着通訊的發達,懸掛信號漸被淘汰,最後一個在長洲的信號站在2001年12月31日關閉。從此香港的懸掛風球亦成為歷史,正確的說法變成是「發出信號」,「除下信號」亦變成「取消信號」。」)

沒有留言: